生命的意義

罹癌以來我常思考幾個問題:生命的意義真的存在嗎?如果存在,我能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嗎?

如果我能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,那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?這幾年我不斷地摸索,也會適時請教朋友的想法,但依然找不到答案。

關於生命的意義,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兩位心理學大師有著不同的解釋,弗洛伊德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,內在的推動力是性;而阿德勒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財富和權力,內在的推動力是自卑。兩位大師的見解聽起來都很有道理,快樂、財富以及權力,這些都是人們所追求的,但也是我想要的嗎?我甚至無法判斷。直到最近看了《活出意義來,Man’sSearchformeaning》一書,讓我有如醍醐灌頂般,豁然開朗。

這本書是知名心理學家維克多•弗蘭克(ViktorE.Frankl)的著作。納粹時期,弗蘭克身為猶太人,全家陸續都進了集中營,他的父母、妻子、哥哥,全都死於毒氣室,只有他和妹妹倖存。弗蘭克從集中營出來之後,把三年多集中營的經歷寫成了書。

這本書最初於1946年以德語出版《不管怎樣,向生命說「是」—一個精神病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》,1959年英譯版出版並改為現在書名,隨後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,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「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」之一。

弗蘭克從心理學家的角度,把自己和同期被關在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,觀察人在處於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過程。從一開始的極度驚恐,來到習慣集中營生活後的麻木冷漠,到被解放後的恢復階段。在集中營死去的人,有些並不是被殺死,而是自殺或是病死的。弗蘭克發現,那些知道自己還有使命的人,最可能活下來;人只要找到了生命的意義,他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。而對弗蘭克而言,支持他對抗嚴峻環境的力量,是對完成本書的渴望。

尼采:「人若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活,就能忍受任何生活。(Ifamanknowswhyhelives,hecanendureanylife.)」。

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弗蘭克在集中營的生活寫照。在集中營極端的生命體驗中,弗蘭克最終讓自己的人生超越了苦難,開創了「意義療法(logotherapy)」,對心理學界產生重大影響。何謂意義療法?簡單來說就是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。而意義療法的核心即是:再難熬的苦難,只要找到意義,苦難就不再是苦難。

抗癌路上,我的所見所聞也是一樣的情形。癌症患者若有想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、想守護或陪伴的人,內在便會源源不絕地產生精神動力,推動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治療。哪怕過程再辛苦,他們也絕不會放棄任何一絲可存活的機會。我認識一位年輕女性,因家暴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,獨自撫養女兒,就在她以為可以好好展開新生活之際,卻被診斷出肺癌四期。她告訴我,受到這樣接連的打擊,她曾經產生輕生的念頭,但看到稚女天真無邪的臉龐,尋死的念頭頓時消失殆盡,覺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未了,應該好好陪伴女兒長大。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,每次去打化療就不再覺得厭惡,因為那是幫助自己存活的手段,而化療的副作用也不再難以忍受了。

生命的意義確實存在,且是人類獨有的特質。每個人的每一個人生階段,都有不同的生命意義,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使命,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,你必須自己找到它。 與大家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,弗蘭克:「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,唯獨一項:人類最後的自主權—在任何境遇中,你都有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。(Everythingcanbetakenfromamanbutonething:thelastofthehumanfreedoms——tochooseone’sattitudeinanygivensetofcircumstances,tochooseone’sownway.)

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,你會選擇怨天尤人?把責任推給命運?還是選擇提煉苦難的精神價值。超越自我,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。

回專欄文章
Copyright© 2022 WARMSUN HAIR PRODUCT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.
FB即時通 Line TOP